墓志始于晉,如關(guān)中侯劉墓志,僅記年月姓名爵里而已。至南北朝始以兩石對合,上石為蓋,題如碑額,一般系篆書,故稱為篆蓋。下石為志銘,其體例南朝宋明帝六年(即470年)臨澧侯劉襲墓志銘為最備,先敘親屬,曾祖孝皇帝不復(fù)詳記。祖則詳...[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墓志始于晉,如關(guān)中侯劉墓志,僅記年月姓名爵里而已。至南北朝始以兩石對合,上石為蓋,題如碑額,一般系篆書,故稱為篆蓋。下石為志銘,其體例南朝宋明帝六年(即470年)臨澧侯劉襲墓志銘為最備,先敘親屬,曾祖孝皇帝不復(fù)詳記。祖則詳...[繼續(xù)閱讀]
《廣韻》:“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初用于宮廟,繼乃行之于神道、墓道。其行于廟前神道者,如晉安帝元初(李按:晉無元初年號,應(yīng)為漢安帝之誤)五年(即118年)之《嵩山太室神道石闕銘》;其用于墓道者,如漢和帝元興元年(即...[繼續(xù)閱讀]
石刻、碑、碣、銘、志皆鑿石豎立。其有就天然石崖加以平治,刻字其上者則謂之摩崖。其文見存于今者,要推周之“吉日癸巳”為最早。自后有如北齊武平元年(即570年)之映佛崖摩崖,上刻隸書《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又如唐大歷十二年之...[繼續(xù)閱讀]
刻畫人物故事以及山水鳥獸于石,謂之石畫,因所畫系形像,故金石家謂之畫像。今世所傳者,唯漢朝孝堂山石室畫像,及武梁祠畫像為最古。敘述其形象者,詳見《兩漢金石記》及《山左金石志》。漢延光二年(即123年),嵩岳少室石闕亦刻...[繼續(xù)閱讀]
鑿崖石彫為人像或佛像,是謂之造像。這以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即498年)始平公造像為始。自此以至唐之中葉,大拓所造者以佛像為多?;蚩躺窖?或造石窟,或造佛龕,或造浮圖,造像間有記,記后或有銘頌,或有題名。如北魏景明三年...[繼續(xù)閱讀]
在紙未發(fā)明以前,記錄文字的材料是竹木。剖竹截木成為長條的片子,稱之為簡;把幾簡編綴起來,稱之為策。唐賈公彥、孔穎達(dá)《儀禮·聘禮疏》:“簡謂據(jù)一片而言,策是編連之稱。”又《既夕禮疏》謂“編連為策,不編為簡”。從這兩...[繼續(xù)閱讀]
每簡所容的字?jǐn)?shù),多少也不一定,據(jù)《漢書·藝文志》說:“劉向以中古文(《尚書》)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jīng)文,《酒誥》脫簡一,《召浩》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儀禮·聘禮疏》曰...[繼續(xù)閱讀]
今見之簡,以戰(zhàn)國楚簡為最早,都是墨書。殷墟發(fā)見之甲骨,尚寫而未刻者,據(jù)此,是在殷、周之際已用墨書。如漆墨兼用,則漆書之起源,當(dāng)更在殷商以前,但無確定的證明可資研究。墨書須具有墨的材料和筆的工具。我國毛筆的起源,相傳...[繼續(xù)閱讀]
編簡為冊,據(jù)《說文》說:“冊,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辈嚏摺丢?dú)斷》說:“策者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單執(zhí)一札謂之為簡,連編諸簡,乃名為策。”甲骨文和青銅器上銘文中的“冊”字,作“”、...[繼續(xù)閱讀]
縑帛系一種絲織品,用它寫書,據(jù)《墨子·明鬼篇》說:“書之竹帛,傳遺后世子孫”?!俄n非子·安危篇》亦說:“先王寄理于竹帛。”都以竹帛并舉,可見在周朝的時候就已與竹木簡策相輔而行了。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劉向典校書籍...[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