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寬帶城域網(wǎng)(BMAN)正成為信息化建設的熱點,DWDM(密集波分復用)的巨大帶寬和傳輸數(shù)據(jù)的透明性,無疑是當今光纖應用領域的首選技術。然而,MAN等具有傳輸距離短、拓撲靈活和接入類型多等特點,如照搬主要用于長途傳輸?shù)腄WDM,必然成本過高;同時早期DWDM對MAN等靈活多樣性也難以適應。面對這種低成本城域范圍的寬帶需求,CWDM(粗波分復用)技術應運而生,并很快成為一種實用性的設備。對光通信來說,其技術基本成熟,而業(yè)務需求相對不足。以被譽為“寬帶接入最終目標”的FTTH為例,其實現(xiàn)技術EPON已經完全成熟,但由于普通用戶上網(wǎng)需要的帶寬不高,使FTTH的商用只限于一些試點地區(qū)。但是,在2006年,隨著IPTV等三重播放業(yè)務開展,運營商提供的帶寬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對高清晰電視的要求,隨之FTTH的部署也提上了日程。無獨有偶,ASON對傳輸網(wǎng)絡控制靈活,可為企業(yè)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不少運營商為發(fā)展和維系企業(yè)客戶,不惜重金投資建設ASON。
全光網(wǎng)絡,未來傳輸網(wǎng)絡的最終目標,是構建全光網(wǎng)絡,即在接入網(wǎng)、城域網(wǎng)、骨干網(wǎng)完全實現(xiàn)“光纖傳輸代替銅線傳輸”。而目前的一切研發(fā)進展,都是“逼近”這個目標的過程。
光通信大事記
――1880年,美國電話發(fā)明家貝爾就已經研究并成功地發(fā)送與接收了光電話。1881年,貝爾宣讀了一篇題為《關于利用光線進行聲音的產生與復制》的論文,報導了他的光電話裝置。
――1930年至1932年間,日本在東京的日本電報公司與每日新聞社之間實現(xiàn)了3.6公里的光通信,但在大霧大雨天氣里效果很差。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光電話發(fā)展成為紅外線電話,因為紅外線肉眼看不見,更有利于保密。
――1854年,英國的廷德爾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光線能夠沿盛水的彎曲管道進行反射而傳輸,并用實驗證實了這個想法。
――1927年,英國的貝爾德首次利用光全反射現(xiàn)象制成石英纖維可解析圖像,并且獲得了兩項專利。
――1951年,荷蘭和英國開始進行柔軟纖維鏡的研制。
――1953年,荷蘭人范赫爾把一種折射率為1.47的塑料涂在玻璃纖維上,形成比玻璃纖維芯折射率低的套層,得到了光學絕緣的單根纖維。但由于塑料套層不均勻,光能量損失太大。
――1960年7月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出現(xiàn)了。1961年9月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
――20世紀60年代,有的實驗室用氦——氖氣體激光器做了傳送電視信號和20路電話的實驗。也有的公司制成了語言信道試驗性通信系統(tǒng),最大傳輸距離為600米。到80年代初激光通信已進入應用發(fā)展階段。
――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博士首次明確提出利用光導纖維進行激光通信的設想,并為此獲得了1979年5月由瑞士國王頒發(fā)的國際伊利申通信獎金。
――1968年,日本兩家公司聯(lián)合宣布研制成了一種新型無套層光纖,它能聚集和成像,稱作聚焦纖維。同期,美國宣布制成液體纖維,它是利用石英毛細管充以高透明液構成的。這兩種光纖的光耗損很難降低,所以實用價值不大。
――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用高純石英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根耗損率為每公里20分貝的套層光纖,開創(chuàng)了光纖通信的新篇章,使通信光纖研究躍進了一大步。一根光纖可以傳輸150萬路電話和2萬套電視。
――1976年日本在大孤附近的奈良縣開始籌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用光纜實現(xiàn)光通信的實驗區(qū),到1978年7月已擁有300個用戶。(實際上光通信系統(tǒng)使用的不是單根光導纖維,而是由許多光纖維聚集在一起組成的光纜。一根直徑為1厘米的光纜,里面有近百根光導纖維。光纜和電纜一樣可以架在空中,埋入地下,也可以鋪設在海底,它的出現(xiàn)使激光通信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內容來自百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