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楊小樓同搭桐馨社在第一舞臺演出期間,梅蘭芳主要排了兩出新戲,《木蘭從軍》和《春秋配》。編演《木蘭從軍》的初衷,據(jù)齊如山回憶,是要“與國際接軌”。一次,教育部的朋友談到:“中國劇情節(jié)的范圍,多在本國內,有國際的思想...[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和楊小樓同搭桐馨社在第一舞臺演出期間,梅蘭芳主要排了兩出新戲,《木蘭從軍》和《春秋配》。編演《木蘭從軍》的初衷,據(jù)齊如山回憶,是要“與國際接軌”。一次,教育部的朋友談到:“中國劇情節(jié)的范圍,多在本國內,有國際的思想...[繼續(xù)閱讀]
不久,梅蘭芳、王鳳卿、姜妙香、姚玉芙都離開了桐馨社,仍舊搭回俞振庭的雙慶社。梅蘭芳自述是在七八月間離開桐馨社的,而周明泰《楊小樓評傳》說他在演完《春秋配》后即走了。現(xiàn)存的戲單及其他資料等,在梅蘭芳5月12、13日演...[繼續(xù)閱讀]
宋代大詩人陸游曾告誡兒子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边@是說,要想寫好詩,不能只是在雕琢字句上下功夫,更需要多方面生活經驗和閱歷、知識等的積累。戲曲藝術又何嘗不是如此?舊時代的演員,由于多和文人士大夫交往,大多工...[繼續(xù)閱讀]
因為在排演昆曲和古裝歌舞戲方面更有興趣,自《鄧霞姑》和《一縷麻》之后,梅蘭芳很少再排演時裝新戲,直到1918年,才又排了一出《童女斬蛇》,這也是他排演的最后一出時裝新戲。排這出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破除迷信,這一出戲的產...[繼續(xù)閱讀]
1918年,梅蘭芳離開雙慶社改搭朱幼芬組織的“翊群社”(或寫作“裕群社”),于6月26日在三慶園唱開鑼戲。秋季,王毓樓和姚佩蘭醞釀組織“喜群社”,約定要梅蘭芳參加。兩個社都把“群”字嵌在中間,乃因梅蘭芳乳名群子也。從班社的...[繼續(xù)閱讀]
從1919年1月開始,梅蘭芳搭“喜群社”。1919年1月23日,新明大戲院建成開幕,梅蘭芳率喜群社成員在此演出。在新明大戲院的演出戲單上,“梅蘭芳”三字大大占據(jù)中間欄,左、右兩欄分別是王鳳卿和余叔巖,分別用小字注著“超等青衣花...[繼續(xù)閱讀]
1923年9月1日,東京因關東大地震引發(fā)火災,東京市內中心部分全部化為灰燼,據(jù)說死傷和失蹤者達13萬余人,帝國劇場也被焚毀。梅蘭芳聽說后,在北京聯(lián)合京劇界舉行義演,把全部收益1萬余元捐獻給日本的慈善機構,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繼續(xù)閱讀]
總的來說,兩次訪日,就文化輸出而言,梅蘭芳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藝以及中國戲劇的魅力,感動和征服了日本民眾,將中國戲曲成功地介紹到了日本,使得日本民眾重新認識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日本文學家永井荷風在日記中激動地寫道...[繼續(xù)閱讀]
初次訪日歸來后,梅蘭芳依然是搭喜群社在新明大戲院演出。這一時期,喜群社于各行當無不具備優(yōu)秀角色,實力強大,更兼陳德霖、龔云甫、朱素云等亦來加入,于是合力排演了八本《雁門關》,劇演楊家將故事,北宋與遼邦兵連禍結,楊家...[繼續(xù)閱讀]
1921年2月,戲曲界有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盛事,那就是楊小樓與梅蘭芳之合組崇林社。東風暗換年華,這次合作,雙方的地位已大不同于上次。梅蘭芳早已有壓倒楊小樓之勢,且又出國鍍了一次“金”,光環(huán)閃耀,顯然,楊小樓已經不能當仁不...[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