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毛首線蟲(鞭蟲)寄生于豬的大腸,主要是盲腸。蟲體呈乳白色鞭狀,雄蟲長20~52毫米,后端卷曲,雌蟲長39~53毫米,后端鈍直。蟲卵大小為52~61微米×27~30微米。流行特點幼豬易感,4月齡以上的豬易感性降低。夏季感染率最高,在衛(wèi)生...[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病原毛首線蟲(鞭蟲)寄生于豬的大腸,主要是盲腸。蟲體呈乳白色鞭狀,雄蟲長20~52毫米,后端卷曲,雌蟲長39~53毫米,后端鈍直。蟲卵大小為52~61微米×27~30微米。流行特點幼豬易感,4月齡以上的豬易感性降低。夏季感染率最高,在衛(wèi)生...[繼續(xù)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旋毛形線蟲。雄蟲長1.4~1.6毫米,雌蟲長3~4毫米。流行特點旋毛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已知人和100多種動物能自然感染,其中哺乳動物至少有65種。家畜中主要見于豬和犬。當人或動物吃了含有...[繼續(xù)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蛭形巨吻棘頭蟲。雄蟲長7~15厘米,雌蟲長20~68厘米,蟲體呈乳白色或粉紅色,長圓柱形,前端粗,向后漸細,體表有明顯的環(huán)狀皺紋,雌蟲產卵為圓形,大小為80~100微米×42~56微米。流行特點本病呈地方流行性,8~10個月的...[繼續(xù)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豬帶絳蟲,又名有鉤絳蟲。成蟲長2~5米,有700~1000個節(jié)片,白色帶狀,圓球形頭節(jié)的頂突上有25~50個小鉤,頸節(jié)細小,其后是未成熟及成熟節(jié)片,其中孕節(jié)中有圓形或橢圓形卵(圖34-1)。流行特點豬囊蟲病和人鉤絳蟲病呈全球...[繼續(xù)閱讀]
病原細頸囊尾蚴為泡狀帶絳蟲的幼蟲,呈囊泡狀(俗稱水鈴鐺),其內充滿透明液體,一般呈黃豆或雞蛋大,在囊壁上有一個乳白色的頭節(jié)。成蟲(泡狀帶絳蟲)由250~500個節(jié)片組成,體長1.5~2米,呈白色或淺黃色,頭節(jié)稍寬于頸節(jié),后部節(jié)片逐漸...[繼續(xù)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布氏姜片吸蟲。蟲體背腹扁平,前端稍尖,后端鈍圓。新鮮蟲體呈肉紅色,大小為20~75毫米×8~20毫米(圖36-1);蟲卵呈長橢圓形,大小為143微米×87微米。流行特點本病主要流行于亞洲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國主要分布于長...[繼續(xù)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豬后圓線蟲。我國常見的為長刺后圓線蟲和復陰后圓線蟲,蟲體呈絲狀,乳白色,雄蟲長11~26毫米,雌蟲長20~51毫米,為卵胎生。流行特點本病遍及全國各地,呈地方流行性,多發(fā)生于仔豬。成蟲寄生于豬的支氣管和細支氣...[繼續(xù)閱讀]
病原豬冠尾線蟲蟲體呈黑褐色,形同火柴桿,體壁透明,長2~4厘米,有雄蟲和雌蟲,卵呈長橢圓形,大小為90~120微米×55~65微米。流行特點本病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國(尤其是南方各省)分布較廣,常呈地方流行性,多發(fā)于氣候溫...[繼續(xù)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糞地弓形蟲(簡稱弓形蟲)。流行特點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發(fā)生,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1977年以來,上海、江蘇、北京等地的豬出現(xiàn)的無名高熱,均為弓形蟲病所致。本病的急性發(fā)作多見于架子豬。發(fā)病無季節(jié)性...[繼續(xù)閱讀]
病原豬疥螨,成蟲圓形,淺黃白色或灰白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有4對短粗的足,雌蟲為0.33~0.45毫米×0.25~0.35毫米,雄蟲為0.20~0.23毫米×0.14~0.19毫米(圖40-1),蟲卵呈橢圓形,大小平均為100微米×150微米。流行特點本病各地都有發(fā)生,冬天和...[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