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一意孤行
成語故事

一意孤行11.jpg

解釋

        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出處:

        《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最初來源于《史記·酷吏列傳》,描述的是漢朝時期酷吏趙禹的為人。趙禹為人清廉、剛正不阿,面對公卿的拜訪他從不回訪答謝,目的是斷絕與知心朋友和賓客的往來,不受他們的影響,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后來,“一意孤行”這個成語就從這里引申出來,用來形容一個人固執(zhí)己見,不聽勸告,只顧自己堅持的行事方式。

比喻意義:

        通常用來比喻某人固執(zhí)、不聽勸告,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考慮他人的意見或建議。

近義詞:

        固執(zhí)己見:形容人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接受別人的建議。

        獨斷專行:形容一個人獨自決斷并強行實施,不容他人參與意見。

反義詞:

        從善如流:形容人樂于接受正確的意見或建議,像流水一樣順暢自然。

        群策群力:指大家共同出主意,一起努力做事。

辨析:

        “一意孤行”與“獨斷專行”都表示一個人獨自做決定,不聽取他人意見。但“一意孤行”更側(cè)重于強調(diào)個人的固執(zhí)和堅持,而“獨斷專行”則更強調(diào)決斷和執(zhí)行的權力性。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和”與“執(zhí)”的辯證思考。在強調(diào)和諧、共商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一意孤行”往往被視為一種負面的行為模式,因為它可能導致與他人的隔閡和沖突。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堅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張也是必要的,但關鍵在于如何平衡個人的堅持與集體的和諧。這個成語提醒人們,在堅持自己的同時,也要學會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以達到更好的結果。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有個名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
        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jù)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回旋的余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作答謝回請。幾次以后,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jīng)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決定制定“知罪不舉發(fā)”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制在職官員,不讓他們胡作非為。
        消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nèi)裾f一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太苛刻了。
        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誰知趙禹見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閑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一來,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而對他有什么看法嗎?
        趙禹說:“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托,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br/>        后來,“一意孤行”這一成語,用來形容頑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獨斷獨行,不采納他人的意見。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