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先秦時代秦地敘事歌舞。該詞源于“西音”,先秦時與“秦聲”、“秦風(fēng)”為同義,故有稱《詩經(jīng)》中的“秦風(fēng)”為“秦音”或“秦聲”者(參《左傳》)。② 清代秦腔形成之初之名。清代黃之雋《桂林雜詠》:“吳酎輸佳釀,秦音...[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① 先秦時代秦地敘事歌舞。該詞源于“西音”,先秦時與“秦聲”、“秦風(fēng)”為同義,故有稱《詩經(jīng)》中的“秦風(fēng)”為“秦音”或“秦聲”者(參《左傳》)。② 清代秦腔形成之初之名。清代黃之雋《桂林雜詠》:“吳酎輸佳釀,秦音...[繼續(xù)閱讀]
先秦時代秦地或秦、漢以后秦、隴地區(qū)(今隴東南、秦之西地區(qū))的音樂或語音。① 指甘肅樂舞。因戰(zhàn)國時稱甘肅天水為秦州,故名?!墩x·括地志》:“秦州清水縣本名秦,嬴姓邑?!泵鞔躞K德《曲律》:“古四方之音不同,而為聲...[繼續(xù)閱讀]
《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之一,以收入秦地樂辭而名。見“秦音”。...[繼續(xù)閱讀]
甘肅古曲名。三國魏人嵇康《琴賦》:“進(jìn)南荊,發(fā)西秦,紹陵陽,度巴人。變用雜而并起,竦眾聽而駭神?!碧拼鷧蜗蜃ⅰ段倪x》曰:“南荊、西秦、陵陽、巴人,并曲名。”...[繼續(xù)閱讀]
亦稱“秦漢伎”。秦、漢時期流行于甘肅河西的古代歌舞,通過涼州(今甘肅武威)一脈傳存的清商樂,后世有稱其為“清曲”、“清樂”。其核心是楚漢樂調(diào)?!端鍟ひ魳分尽?“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diào)》是也,并漢以來舊曲。樂器形制...[繼續(xù)閱讀]
亦稱“角觝戲”。古代雜技、幻術(shù)、武術(shù)及民間歌舞、雜樂、雜戲等的總稱。秦時興起,漢武帝時極盛?!稘h書·武帝紀(jì)》:“(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nèi)皆(來)觀?!薄逗鬂h書·孝安帝紀(jì)》延平元年(106年):“乙酉,罷魚龍曼延百戲...[繼續(xù)閱讀]
亦稱“角抵”。秦漢時百戲的總稱,也指其中一種表演形式。起源甚古,梁代任昉《述異記》卷上:“蚩尤氏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繼續(xù)閱讀]
先秦時秦地的一種樂舞。實指秦始皇宴前由趙女擊鼓、燕人高漸離所唱的一種“悲壯之聲”。后秦地之人紛紛仿唱他的歌聲,并由悲壯漸演為激越,其風(fēng)格頗與今日秦腔相近。徐慕云《中國戲劇史》:“秦人慕其行而效其歌,浸成國俗...[繼續(xù)閱讀]
漢代百戲節(jié)目之一種。表演東海人黃公年少時擅于興云吐霧等法術(shù),能制伏蛇虎,后因年老法術(shù)失靈,反被虎所食的故事。東漢張衡《西京賦》:“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于是不售?!睎|晉葛洪《西京雜記》...[繼續(xù)閱讀]
秦、漢百戲節(jié)目之一種?!棒~龍”與“曼延”的合稱?!奥印?也作“曼衍”、“漫衍”或“蔓延”。以人裝扮珍異動物作場表演?!稘h書·西域傳》顏師古注:“漫衍者,即張衡《西京賦》所云‘巨獸百尋,是為漫延’者也。魚龍者...[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