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北部,沅水下游。秦置黔中郡,西漢高帝五年(前202)置武陵郡,為郡治。隋、唐為朗州武陵郡治。五代為朗州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為鼎州治。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為常德府治。民國2年(1913年)廢常德府,改置常德縣...[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位于湖南省北部,沅水下游。秦置黔中郡,西漢高帝五年(前202)置武陵郡,為郡治。隋、唐為朗州武陵郡治。五代為朗州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為鼎州治。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為常德府治。民國2年(1913年)廢常德府,改置常德縣...[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洞庭湖西北岸。原是澧縣的一個(gè)市鎮(zhèn)。1950年建立津市市(縣級)。1952年撤銷,1953年復(fù)置,1963年撤銷,1979年復(fù)置?,F(xiàn)屬常德市。面積550.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47萬畝)。1992年末人口24.04萬人。轄6鄉(xiāng)、3鎮(zhèn)、4辦事處...[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北部與湖北省公安縣、石首市相鄰。東漢分孱陵縣地置作唐縣。西晉為南平郡郡治。東晉為南義陽郡治。隋朝廢南義陽郡置安鄉(xiāng)縣。現(xiàn)屬常德市。面積1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23萬畝)。1992年末人口55.5萬人...[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北部,沅水下游,洞庭湖濱。東漢順帝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三國吳改漢壽縣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分吳壽縣置龍陽縣。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升為龍陽軍,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升為龍陽州。明太祖洪武三年(1...[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洞庭湖的西北部。隋文帝初置澧陽縣,并置松州,后改名澧州。煬帝大業(yè)初,改為澧陽郡。唐朝及宋朝為澧州澧陽郡。元朝為澧州路總管府。明朝初為澧州府,旋降為州。清雍正七年(1729),升為澧州直隸州。民國...[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清雍正七年(1729),分慈利縣及澧州部分地置安??h。民國3年(1914)改名臨澧縣?,F(xiàn)屬常德市。面積12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12萬畝)。1992年末人口42.20萬人。轄9鄉(xiāng)、8鎮(zhèn)、16居委會(huì)、326村??h人民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下游。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置沅南縣。隋朝廢沅南縣入武陵縣。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分武陵縣地置桃源縣。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復(fù)降為桃源縣?,F(xiàn)屬常德市。面積4441平方公里...[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中游。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263)置天門郡。晉武帝太康四年(283)置澧陽縣,并為郡治。南朝陳改郡、縣均為石門縣?,F(xiàn)屬常德市。面積39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3.58萬畝)。1992年末人口68.26萬人。轄7區(qū)、35鄉(xiāng)、8鎮(zhèn)、2...[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明太祖洪武初置大庸衛(wèi)?;莸蹠r(shí)更名永定衛(wèi)。清雍正十三年(1735),以永定衛(wèi)置永定縣。民國3年(1914)改名大庸縣。1985年改大庸市(縣級)。1988年升為省直轄市。市區(qū)面積257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28萬畝)。...[繼續(xù)閱讀]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西漢置零陽縣。隋文帝開皇中改名零陵縣。十八年(598)改名慈利縣。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升為慈利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復(fù)降為慈利縣。現(xiàn)屬大庸市。面積327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68萬畝)。1992年末人...[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