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詩詞 > 【張仲景】 詩詞 > 正文

傷寒論 · 辨發(fā)汗吐下后脈證并治
漢 - 張仲景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證,前三陰三陽篇中,悉具載之。
此以下諸方,于隨卷本證下雖已有,緣止以加減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覽者檢閱未便,今復(fù)???,備列于后:
展開全文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桂枝二兩(去皮)麻黃*三兩(去節(jié))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fù)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于桂枝湯方內(nèi),加厚樸二兩,杏仁五十個(gè),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湯方
于桂枝湯方內(nèi),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術(shù)附湯方,附于此方內(nèi),去桂枝,加白術(shù)四兩,依前法。
桂枝去芍藥湯方
于桂枝湯方內(nèi),去芍藥,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于桂枝湯方內(nèi),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姜(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jié))大棗四枚(掰)杏仁二十四個(gè)(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生姜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gè)(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掰)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參湯方
于白虎湯方內(nèi),加人參三兩,余依白虎湯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
于桂枝湯方內(nèi),去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各三兩,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以上九方,病證并在第二卷內(nèi)。
葛根加半夏湯方
于葛根湯方內(nèi),加入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湯法。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方:
于第二卷桂枝湯方內(nèi),更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余依桂枝湯法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于梔子豉湯方內(nèi),加入甘草二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方
于梔子豉湯方內(nèi),加生姜五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湯方
于小柴胡湯方內(nèi),加芒硝六兩,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湯方
于第二卷桂枝湯方內(nèi),更加桂二兩,共五兩,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證并在第三卷內(nèi)。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黃芩人參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掰)生姜一兩半(切)柴胡四兩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計(jì))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生姜瀉心湯方
生姜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干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干姜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于黃芩湯方內(nèi),加半夏半升,生姜一兩半,余依黃芩湯法服。
以上五方,病證并在第四卷內(nèi)。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一兩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藥湯方
于第二卷桂枝湯方內(nèi),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余依桂枝湯法。
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當(dāng)歸二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細(xì)辛三兩生姜半斤(切)大棗二十五枚(掰)吳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證并在第六卷內(nèi)。
四逆加人參湯方
于四逆湯方內(nèi),加人參一兩,余依四逆湯法服。
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于四逆湯方內(nèi),加入豬膽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以上二方,病證并在第七卷內(nèi)。
收起
更多詩詞內(nèi)容,請進(jìn)入學(xué)習(xí)中心 >>
開通會(huì)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立即開通 >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jī),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zhèn)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xué)家,被后人尊稱為醫(y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y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y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yī)的靈魂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