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yī)學知識 > 骨科介入放射學 > 列表
骨科介入放射學 共有 102 個詞條內容

參考文獻

    1 劉澤霖,賀石林,李家增,主編.血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2 顧建平,范春瑛,何旭,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綜合性介入治療,介入放射學雜志,2000,9(4):206-2093 張孟增.介入放射學基礎與臨床.北京:中國科...[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第一節(jié) 概述

    骨科創(chuàng)傷后大出血主要包括:骨盆骨折出血或伴盆腔臟器損傷出血、四肢外傷出血、腰椎骨折腹膜后血腫等等。血管損傷后可破裂出血,假性動脈瘤局部血腫。這種病人往往急癥入院,病情兇險,因損傷血管引起急性大出血,導致患者發(fā)生...[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第二節(jié) 血管內栓塞治療適應證及其療效

    及時準確判斷是否存在骨科大出血以及是否適合行血管內栓塞治療對病人的預后非常重要,出血的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關鍵。臨床存在以下情況時應考慮行血管造影診斷及血管內栓塞治療。一、適應證1.4~6小時內輸...[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第三節(jié) 血管內栓塞治療術前準備

    一、術者準備介入治療雖然比較安全可靠,但畢竟為創(chuàng)傷性治療。術前操作前應了解患者的病史、必要的體格檢查,對有關化驗或其他檢查綜合分析,對所用器械、操作步驟、介入診斷和治療技術等作出初步方案。二、器械準備1.血管造...[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第四節(jié) 盆腔動脈造影診斷與血管內栓塞治療

    一、盆腔動脈造影一旦懷疑盆腔大出血,則應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早做盆腔動脈造影。造影可準確顯示出血的部位、范圍、程度,對明確診斷和制訂治療方案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上茸雠枨粍用}造影,發(fā)現(xiàn)出血病灶或可疑出血病灶...[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第五節(jié) 介入治療后處理與術后反應和并發(fā)癥的處理

    一、盆腔大出血介入治療后處理1.穿刺動脈加壓包扎,局部肢體保持伸直,制動6~8小時,臥床24小時。2.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或血腫、注意足背動脈搏動、遠端肢體皮色、溫度和感覺等下肢動脈循環(huán)及靜脈回流狀況。3.監(jiān)測生命體征...[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參考文獻

    1 王占朝,劉玉清,賀能樹.介入性治療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288-3342 馮耀良,李麟蓀,王杰,等.經導管盆腔動脈栓塞術的臨床應用.江蘇醫(yī)藥,1995,21(1):2-43 StephenJ,Pseudoaneurysmofthesuperiorglutealarterialbleedinginacutepelvictrauma.JTrauam,1999,47(...[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第一節(jié) 四肢血管狹窄性病變病因與病理

    一、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其發(fā)病原因和機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周圍動脈樹的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牽涉到正常血管內...[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第二節(jié) 經皮腔內球囊血管成形術

    經皮腔內球囊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采用同軸導管系統(tǒng)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下肢動脈狹窄,使阻塞的血管再通,開創(chuàng)了介入放射學新領域。1974年,Gruntzig研發(fā)了一種由聚氯乙烯(PVC)構成的雙...[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

第三節(jié) 血管內支架成形術

    PTA術是治療周圍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單純PTA治療周圍血管疾病有一定限度,如狹窄病變的彈性回縮可造成PTA治療失敗;PTA治療后再狹窄發(fā)生率也較高,文獻報道,PTA術后再狹窄發(fā)生率約30%。其主要原因是內膜損傷引起腔內血栓...[繼續(xù)閱讀]

骨科介入放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