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修建羅城之后,內(nèi)江(即今天的府河)不再經(jīng)過城市的西面而是從城市的北面再轉(zhuǎn)向東面流過,外江(即今天的南河)只從城市的南面流過,城市的西面就缺少了一條護城河,這對城市的城防十分不利,于是在修建羅城的同時就在城市的西...[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唐代修建羅城之后,內(nèi)江(即今天的府河)不再經(jīng)過城市的西面而是從城市的北面再轉(zhuǎn)向東面流過,外江(即今天的南河)只從城市的南面流過,城市的西面就缺少了一條護城河,這對城市的城防十分不利,于是在修建羅城的同時就在城市的西...[繼續(xù)閱讀]
府河進入成都市中心的第一座橋就是西北橋,位于今天的一環(huán)路北二段。由于是在通衢大街之上而且沒有一點坡度,人們無數(shù)次從它上面通過,卻往往會忽略了這是一座橋梁。西北橋原址叫封家碾渡口,過去長期是依靠渡船擺渡過河。...[繼續(xù)閱讀]
五丁橋是在新開的五丁路(即在原來的皂角巷和白馬后巷的基礎(chǔ)上開辟出的新街)上建在府河上的一座大橋,北通火車北站,南通寧夏街。這里在1936年建過簡易的木橋,當時叫王爺廟橋。1960年改建為磚砌拱橋,現(xiàn)在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是近年...[繼續(xù)閱讀]
位于人民北路與人民中路之間的萬福橋,俗稱人民北路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打通火車北站與市中心的通道而新建人民北路與人民中路時修建的。所以名為萬福橋,是因為原來在這里曾經(jīng)有過一座古老的萬福橋。古老的萬福橋的...[繼續(xù)閱讀]
這是一座新橋,是在府河與南河綜合整治時,城建部門為了方便花圃路與城隍廟市場的大量行人與車流,在星輝西路與大安西路之間的府河上修的一座橋,形狀頗像南河上俗稱的“彩虹橋”(“彩虹橋”的正式名稱是南門橋)。當城建部門...[繼續(xù)閱讀]
從北大街向北的北門橋是一座古橋,雖然曾經(jīng)有過多次改建,但其位置基本未變,所以無論是老成都人還是新成都人一般都把它叫作北門大橋。清代重建的北門大橋是一座三洞石拱橋,長54米,1952年改為緩坡,1966年擴建為較為寬闊而平緩的...[繼續(xù)閱讀]
位于太升北路與馬鞍南路之間的太升橋也稱太升北路大橋,是新建太升北路時新建的大橋,也因為太升北路而得名。太升北路和相連的太升南路,是1989年在市中心新建的一條重要的南北通道。這條大街從提督街向北,再通過馬鞍南路和馬...[繼續(xù)閱讀]
紅星橋也稱紅星路大橋,是市中心連接北郊工業(yè)區(qū)和八里莊火車貨站的十分重要的一座大橋,也是幾乎所有的成都人都走過的大橋,可是幾乎所有的成都人都把它叫作一號橋。這是怎么回事呢?紅星橋附近河道兩岸1984年王曉莊攝影紅星橋...[繼續(xù)閱讀]
新華橋也稱新華路大橋,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新修新華路時新建的大橋,是市中心連接東郊工業(yè)區(qū)最重要的一座大橋,成都人一般都叫二號橋,其原因與上述把紅星橋叫作一號橋完全一樣。紅星橋和新華橋是姐妹橋,都是在1954年建成木橋,...[繼續(xù)閱讀]
武成門橋是新東門之外的一座橋,所以成都人一般都把它叫作新東門大橋,連一些地圖上也寫為新東門大橋。我們在前面介紹新東門時已經(jīng)談到,武成門是1914年在東邊城墻上新開的一道城門。當時的市政當局于1915年開工在武成門外修建...[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