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和美國哲學家、美學家蘇珊·朗格為主要代表的當代西方美學流派之一。卡西爾在《人論》第九章《藝術》和《符號·神化與文化》中的兩篇“語言與藝術”的講演都專論了藝術,但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于建...[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以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和美國哲學家、美學家蘇珊·朗格為主要代表的當代西方美學流派之一。卡西爾在《人論》第九章《藝術》和《符號·神化與文化》中的兩篇“語言與藝術”的講演都專論了藝術,但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于建...[繼續(xù)閱讀]
五、六十年代蘇聯的一個頗有影響的美學流派。這一派的學者認為,研究藝術理論必須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并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把藝術原理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結合起來;這樣,藝術對生活的審美認識即對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發(fā)...[繼續(xù)閱讀]
詩學中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藝理論進行比較研究的一個分支。這種研究有三種方法:一是影響比較,指對不同國家和民族在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生成的文論的比較研究,如對魯迅先后接受過尼采、廚川白村、普列漢諾夫、馬...[繼續(xù)閱讀]
在西方有重要影響的、由奧地利精神分析醫(yī)學家弗洛伊德開創(chuàng)的一個文藝理論流派。弗洛伊德的后繼者有弗洛姆、榮格、拉康以及馬爾庫塞等人。(由于馬爾庫塞主要是用精神分析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所以,更多地把他作為西方馬克思...[繼續(xù)閱讀]
西方現代對文學作人類學研究的批評模式。它淵源于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對史前社會巫術、宗教的研究和瑞士學者榮格的深層心理學研究,后者對原型批評的主要貢獻是集體無意識理論,即認為每個個體的無意識深處都存有超個體的、...[繼續(xù)閱讀]
三十年代盧卡契與本亞明、布萊希特等人在爭論中出現的文藝理論派別。這一派的學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捍衛(wèi)現實主義原則,主張文藝表現生活、反映社會的面面觀,體現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在具體理解上,盧卡契與本亞明、布萊希...[繼續(xù)閱讀]
原型批評因為常在古老的神話中尋找文學作品的原始意象,所以又稱神話學批評。...[繼續(xù)閱讀]
本世紀以來逐步流行于人文科學諸領域的一種認識事物、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F已廣泛應用于語言學、人類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文藝學等學科。結構主義最先發(fā)端于瑞士語言學家菲迪南·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繼續(xù)閱讀]
二十世紀西方的一種影響很大的美學、文學批評思潮。這一派的美學有時也被稱作“新實證主義美學”,因為其代表人物推行一種“實證”原則。從方法上看,這一派把研究對象集中在詞語、意義和經驗事實的關系上,很明顯地受到羅...[繼續(xù)閱讀]
現代西方文學理論批評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起源于本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后幾經發(fā)展,于四、五十年代風行于整個英美文學理論批評界,并曾一度統治過大學的文學講壇。1957年,加拿大批評家諾思洛普·弗萊出版了專著《批評的解剖》...[繼續(xù)閱讀]